針對后的不同癥狀,可以選取相應穴位進行穴位墨灸。
1、渾身疼痛:
可墨灸身痛穴。灸的時候要向著骨頭的方向灸,找到那個痛敏感的點灸三分鐘左右。
定位:沿著第二掌骨的邊緣向上推,推不動就是一穴,往下滑,滑不動了就是三穴,那么它們的中間的一個點就是二穴。頸肩疼痛灸一穴;腰背痛:灸二穴;腿痛灸三穴。
2、咽痛咽癢:
可灸少商、商陽穴,每個穴位1-3分鐘,以能耐受為度,兩邊交替,每天兩到三次。
定位:少商穴在手指拇指末節橈側,指甲根角側旁開0.1寸處;商陽穴在手指食指末節撓側,指甲根角旁0.1寸處。
3、干咳咯痰:
可灸肺俞、豐隆、陰陵泉、天突、脾俞穴等,每穴灸一分鐘,每天兩次到三次。
定位:肺俞穴在脊柱區,第3胸椎棘突下,后正中線旁開1.5寸處;豐隆穴在小腿外側,外踝尖上8寸,脛骨前肌的外緣;陰陵泉在小腿內側,脛骨內側髁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;天突在頸前區,胸骨上窩中央,前正中線上;脾俞:在脊柱區,1胸椎棘突下,后正中線旁開1.5寸處。
4、發熱:
可穴位灸大椎、外關、曲池,以皮膚泛紅為度。
定位:大椎位于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;外關位于前臂背側,在前臂后區,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,腕背側遠端橫紋上2寸,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;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,屈肘,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。
5、頭疼:
可灸太陽、率骨、風池、完骨、天柱、曲鬢等,要有酸脹或者麻木感并使感覺向頭顳部眉棱骨處傳導為佳。
定位:太陽穴位于眉梢與目外眥連線中點向后1橫指的凹陷處;率骨在側頭部,耳尖直上,入發際1.5寸;風池在頸后區,枕骨之下,胸鎖乳突肌上端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;完骨在頭部,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;天柱在頸后區,橫平第2頸椎棘突上際,斜方肌外緣凹陷中;曲鬢在頭部,耳前鬢角發際后緣與耳尖水平線的交點處。
冬至南北地區的傳統飲食習俗
1、北京餛飩
過去老北京有“冬至餛飩夏至面”的說法。相傳漢朝時,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,百姓不得安寧。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,十分兇殘。百姓對其,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,取“渾”與“屯”之音,呼作“餛飩”。恨以食之,并求平息,能過上太平日子。因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,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。
2、南方餃子
每年農歷冬至這天,不論貧富,餃子是的節日飯。諺云:“十月一,冬至到,家家戶戶吃水餃?!边@種習俗,是因紀念“醫圣”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。北方人吃混沌,南方人出餃子。
3、羊肉
冬至吃的習俗據說是從漢始的。相傳,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,覺得味道特別鮮美,贊不絕口。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的習俗?,F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,吃、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,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。
4、紅豆米飯
在江南水鄉,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。相傳,共工氏有不才子,作惡多端,死于冬至這一天。但是,這個疫鬼怕赤豆,于是,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,用以驅避疫鬼,防災祛病。
5、臺灣糯糕
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,用糯米粉捏成雞、鴨、龜、豬、牛、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,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,用以祭祖,以示不忘老祖宗。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,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,一一祭拜祖先,俗稱“祭祖”。祭典之后,還會大擺宴席,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。大家開懷暢飲,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,稱之為“食祖?!倍凉潯∽嫦?,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,以示不忘自己的“根”。 蘿卜、青菜、豆腐、木耳等。
很多朋友總是想著能快速減下來,減著減著就進入了一個誤區,天天想著自己的體重。
一個不小心,就將自己的身體折騰得很虛弱,把胃也折騰壞了,也變成了家常便飯,吃飽了飯會有點惡心,腹脹也是經常發生的事.....
減肥應從脾入手
脾掌管我們的肌肉,它開竅于口,其華在唇。全身肌肉的營養要依靠脾來運輸和化生來供應。脾氣健運,則肌肉豐滿;若脾失健運,則肌肉漸消。
所以,想要減肥,想要身形,就要先補脾。
脾為后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。脾胃功能健運,不但面色紅潤,而且肌肉緊致、皮膚彈性好。
反之,脾失健運,氣血津液不足,不能營養顏面,其人必精神萎靡,面色蒼白萎黃,因為水分不能及時排走,淤積在身體里,日積月累,整個人就變得臃腫起來。
想要補脾并不難,比節食減肥簡單多了,那就是墨灸!
藥墨產品具有疏通經絡,,排寒祛濕,排出的作用,主要解決人體因濕寒導致的毒,凝,堵,結,瘤等問題。通過調節人體體質達到調理瘦身的效果。
您好,歡迎蒞臨山東承愛遞康,歡迎咨詢...
![]() 觸屏版二維碼 |